【書人物】

位於鹿兒島古里公園的林芙美子文學紀念碑。(攝影:jubo)
⊙傅月庵(作家)
「看著電車,竟然不想活了。」「會有誰要買我?把我賣了吧!」「什麼東西可以相信呢?我連自己的事都無法相信。」「弱者,你的名字叫貧窮!」走投無路時,她不免也有這種種想法。但母親來東京投靠她,帶來了火車上吃剩的便當,她津津有味吃了起來,又有精神了。幾年時間裡,她從這個男人的臂彎流浪到另一個的,飢餓、困頓、一籌莫展,老被騙、被甩、被欺負,窮到得向房東借被子了。可她總沒有真正絕望,手邊經常有一本書,心裡老有一些夢想,不時塗塗寫寫,「寫詩是唯一的安慰。」她覺得。
「我幾乎每天都待在那間陰森森的圖書室,我不是個出色的學生,甚至連一個要好的朋友也沒有。我想是因為自己既笨拙又古怪,所以自慚形穢而交不到朋友。」這是日後她回想自己少女時代難得在一個地方住了7年,且竟能進入女高就學的回憶。成績不好,笨拙古怪,沒自信都無妨,至少她愛上了閱讀。事實證明,閱讀比男人可靠,給了她名利榮耀,一輩子沒對她負心過。

林芙美子(取自wiki)
《放浪記》的「放浪」二字為日文漢語詞彙,翻譯成中文就是「流浪」之意。或因受到中文「放浪形骸」一詞影響,加上若與「青春」擺在一起,總讓人有一種放蕩的、不為世俗觀念所束縛的感覺。有趣的是,「放浪青春」四個字也似乎就是這本書的精準寫照:
林芙美子因《放浪記》躍登日本文壇時,不過25歲。此後20多年,她始終筆耕不輟,但因二次大戰時加入「筆部隊」為軍方宣傳,戰後卻一改而為「反戰」立場,遂被譏諷反覆;與文壇,尤其後輩女作家相處得也不好,老怕地盤被搶走。但因文筆簡潔,直扣人心,廣受歡迎,大家也拿她的我行我素沒什麼辦法,只能讓她去了。1951年,林芙美子猝然而逝,得年不過48歲。川端康成擔任治喪委員會主委,他是愛護她的,此時卻也只能含蓄地說:「故人為了保持自己的文學生命,雖然偶而會做出一些過份的事,但只要再過兩、三個小時,她便化成灰燼了,死亡可以消除一切罪孽,所以請大家原諒她吧!」
林芙美子行遠矣。今日我們還會記得她,多半跟電影有關。若非小津安二郎講過「我拍不出的電影有兩部,那是溝口健二的《祇園姊妹》和成瀨巳喜男的《浮雲》。」這句話,加上《浮雲》被《電影旬報》評為20世紀日本最佳電影第二名,恐怕少有人會想起這位生命力特別旺盛的女作家—《浮雲》正是她文學生涯達到巔峰的最後一部作品。
***
■放浪記(三冊)
林芙美子著,魏大海譯,
新雨出版公司,850元,小說